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印度: 防止歐洲"印度化",安世事件不能息事寧人

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“如果上帝不存在,一切都是允許的。”——杜斯妥也夫斯基《卡拉馬佐夫兄弟》


安世這起搶劫案令人匪夷所思,美國想搶TikTok尚且千折百回,就算是印度(专题)也需要醞釀養套殺技倆,荷蘭用冷戰時期的法規直接“零元購”中國公司,侵門踏戶,底氣何來?又意味著什麼?我們該怎麼處理?

這並不是一起孤立的“強盜案”,其背後的脈絡是中國與大西洋聯盟的博弈,荷蘭對中國惡劣的硬剛姿態,對齊了老板歐盟的策略,也對齊了老板的老板美國的需求。


荷蘭政府搶劫的理由是,安世企圖轉移關鍵技術到中國母公司,導致“公司內部獨立性受損”。不過,其真實原因是美國技術管制。釜山會晤後,美方暫停了技術管制,但荷方仍以“避免關鍵技術流失”為由,負隅頑抗,而其背靠的是歐盟“去風險”排華戰略。

如果無法借由此事件讓歐洲認清“列強掠奪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就不能怪這些海盜豪橫有理,明搶無罪。

我方的主要問題是,如何杜絕歐洲國家的強盜行為,維護中資利益,同時保持對歐貿易增長。兩個子題是,怎麼處理能立竿見影?以及如何掌握關鍵技術?

結論說在前面,這題不好解,且戰且走,見機行事,可能是唯一的途徑。

荷蘭明搶安世,背後是中國與大西洋聯盟的博弈

既然脈絡是中國與大西洋聯盟的博弈,而美國是頭目,那麼如果該聯盟成員作妖,就要將美國卷入紛爭,以避免“上士對下士”。對歐洲,我仍維持先前“分而治之”的主張,大西洋聯盟有其韌性,也有破口,切莫以錯誤的大局觀綏靖歐洲

所謂“分而治之”,不見得以國家為單位,也可以黨派為單位尋求團結,我們應與歐洲務實派深化交往——例如德國的另類選擇黨、捷克的不滿公民行動黨——削弱歐洲建制派奉行的“去風險”路線,若中方對歐綏靖,不利於這類政黨崛起。

是的,釜山會晤後,中美平起平坐了,但上次說過,中方並未取得實質層面的勝利,因為雙方對抗的本質並未改變,以致未來一段時間,美國會回避正面沖突,通過代理人給中方使絆的力度則會有增無減,而歐洲仍是最可靠的美國代理人。

簡言之,對美國讓步所造成的損失,歐洲會企圖從中國這一端補會來,以致中美關系趨緩,中歐關系卻更為緊張。


雖然理論上中方與歐方同是美國搶劫的受害者,雙方應正向互補,但在實務上,歐洲面臨的是雙重困境。從他們的角度看,中美同樣都是“劫匪”,美國是直接搶,中國則是透過超強的工業實力與自由貿易規則間接搶。

我已提過數次,當前中國最大的弱點,就是超強的生產力,而且這種生產力現在還包含強大的創新力,等於取得生殺大權。

如果中國經營自己的“陣營”,伙伴國會慕強,搭便車發展,但北京不搞陣營對抗,因此在取代“陣營”概念的新模式成形以前,擁有廣大市場的國家或超國家聯盟,會視中國為危機,畢竟,自己的產業因落後中國而難以生存,比起被美國刮幾層皮要嚴重得多。

據此,中國美國“硬剛”只是第一階段的危機處理,第二階段則更棘手,對歐洲該采取的戰略是軟或硬,不好拿捏,簡單衡量利弊的算法是,若再失去歐洲市場,該從哪裡補回美國那一端的損失呢?


今年上半年,中國歐洲出口同比增長3.5%,工業機器人第一季度同比成長81.9%,高端機床第一季度同比成長11.7%,電子電器同比增長7.7%,日用化學品同比增長16.1%,新能源車同比增長82%。

荷蘭,乃至於歐盟,對中國拿翹的底氣,主要也就來自於此。

冷戰思維陰魂不散

雖然,我們大可說,陣營對抗模式已經落伍,中國主張的是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,然而從務實面看,世界大同的第一個難關是——如何不斷發展自身,同時又能給別人留口飯吃。

市場經濟的底層邏輯是自由競爭,優勝劣敗,西方信這套,因此當他們處於弱勢,必然會更依賴陣營對抗模式,並為中國按上“反自由競爭”,勝之不武的罪名,並發起群攻,也就是所謂的“補貼不公”、“產能過剩”。

荷蘭用冷戰法規明搶安世,意味著大西洋聯盟並未放棄冷戰思維,相反地,其陣營對抗心態根深蒂固。對此,企業雖然比政治務實,但遇到生存危機時,任誰都是不講武德的,它們會默許,甚至鼓勵排外性質的政治幹預,以維護自身利益,並美其名曰“去風險”。

我們應該認清的是,中國與大西洋聯盟之間,任何重大的貿易、商業或技術爭端,都已不是講道理的議題,而是講“後果”的議題。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3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6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.0011 秒